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章 临时工 (第5/7页)
你是不是在车间说过,‘酰化’岗位只要改变一下工艺条件,就能提高质量和收率?” 方翰民坦然承认,“这话是我说的。” “哦----,既然这样说,一定有根据,不会是想当然吧?你能不能把你的跟据讲给我们听听?另外,请你告诉我们,改变什么条件能有这么大的作用?” 方翰民也不客气,他首先从反应机理的角度分析了介质对酰化反应的影响,“‘酰化’反应需要质子作为媒介,现在的工艺以水为反应介质,虽然水分子也可以电离产生质子,但根据水分子的结构特征,它电离产生的质子无法完全满足酰化反应的需要,所以,它显然不是酰化反应最合适的反应介质。” 老吴一九七零年毕业于一所化工学院,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深度不够,但对方翰民讲解的理论,他还是多少能听懂一些,“问题是红星制药厂当初从一家科研机构引进‘对乙酰氨基酚’生产线,‘酰化’岗位就是用水做反应介质,这也是国内同行现在普遍采用的工艺,你讲的理论依据倒是说得通,如果贸然改变反应介质,你能保证一定会得到更好的结果吗?” 车间主任老杨就不一样了,他六九年毕业于一所技工学校,要说动手干活,他绝对是一把好手,老杨是个实干家,否则,他也当不了车间主任,但他对理论不感兴趣,尤其是方翰民讲的这些超前理论,他就像听天书一样。所以,他干脆说道:“小方,你讲这些理论纯粹是纸上谈兵,不如直接告诉我们怎么改变工艺条件,用什么做反应介质最合适。” 其实,作为车间主任,面对全车间存在的技术问题,老杨比谁都着急。 产品质量不稳定,收率不达标,职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