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[历史直播] 第46节 (第8/8页)
明朝。 朱元璋亦是在咂摸:“后世的文章,比咱的要好懂不少嘛!” 第44章 故都的秋2 诸位帝王凭借着高超的政治敏锐度,嗅到了这篇文字背后隐然的不同寻常的气息,而各朝的文士更多却是关注到了文章本身。 中唐。 白居易面带犹疑。文人相轻,自古皆然,对这篇抢了他“位置”的文章,他其实是怀了几分挑剔的态度的。就算他现在还没有写出《琵琶行》,但他对自己的诗文是有信心的。 可是,这篇《故都的秋》,他从未见过此种写法。 “细究文章风致,确实源于宋玉‘悲秋’,又含有赏味之意。观其文句,多为俚俗之辞,却暗藏雅人深致。明明是新文学之形式,却有旧文学之韵味,郁达夫所写,莫非是过渡之章?” 他的看法和先辈褚遂良不谋而后,却在其上又更近了一步。 白行简听罢若有所思:“这新文学的写法,与兄长作诗之旨似乎暗合?” 作为弟弟,白行简当然知道自家兄长要求作诗使“老妪能解”的主张。 白居易颔首:“此种行文,确实更为易懂,但如此文章,与政教之用有何关涉?” 受杜诗的启发,他愈发认同《诗经》与汉乐府之辞中的怨刺篇章,上次水镜结束后,他重读各篇,并与元微之探讨商议,逐渐对新乐府运动之旨有了较为完善的思考。 诗文都应当讽喻现实、针砭时弊,郁达夫此文感秋意,述秋怀,却不过是嘲风雪、弄花草的篇章,即使老弱妇孺能解,与现实的联系又在哪里呢?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