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九十八章 校书郎 (第3/4页)
霜冻冰封,让人寒心。”白复一口闷气憋在心底,郁结难平。 …… 第二天一早,白复赶在众人之前早起,去到弘文馆。弘文馆坐落在务本坊国子监内。徐太傅见白复早到,甚喜。今日无事,便亲自带白复参观游览。 弘文馆庭院深深,绿树掩映、灰墙碧瓦,古朴典雅。前院是孔庙,中庭是十数间讲学馆,后院是藏书阁和碑林。 院落内,矗立着照壁、牌坊、泮池、棂星门、华表、戟门、碑亭、二庑、碑林等建筑,以棂星门中门为主轴线,自南而北对称排列。 徐太傅带着他一边游览弘文馆,一边讲解这里的往事: “很多人都说大唐的繁华在于军队强大,国库充盈,贸易自由,其实他们只说对了一部分。我大唐之所以为天下中心,皆因文化繁荣,自由开放,多元宽容,兼容并蓄,这才吸引四海精英汇聚,八方商贾来朝。 而文化繁荣,则与我朝太宗皇帝重文思想有关。我朝开拓之初,太宗皇帝在戎马倥偬之际,于长安宫城之西设置“文学馆”,招集天下名士,号称“十八学士”,有杜如晦、房玄龄、于志宁、陆德明、孔颖达、虞世南等名流。 太宗皇帝和他们“引礼度而成典则,畅文辞而咏风雅。”太宗皇帝即位后,下令在弘文殿聚书20万卷,设立“弘文馆”,即为国家藏书之所,亦为天子招纳文学之士之地,集聚了褚亮、姚思廉、蔡允恭、萧德言等英才,“听朝之际,引入殿内,讲论文义”。“或至夜分而罢。” 两馆荟萃人才,开拓文化,功不可没。房玄龄、杜如晦同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