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门状元_第四一二章 南宫第一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四一二章 南宫第一 (第2/6页)

求平实,终于造就了今日杏榜题名。

    若说沈溪和苏通在南京城对祝枝山只是一盆冷水。宛若当头棒喝,而二人在京城不赴宴,则犹如洪钟大吕,振聋发聩。

    否则祝枝山就算有心也无力。平日里出席各种文会以及应酬各地士子,就足以令他应接不暇,反倒因他面子被扫后,知交好友对他有所回避,他才能抛开一切。安心做学问,到如今榜上有名。

    等祝枝山感恩戴德走了,孙绪方才惊讶地问道:“苏公子与吴中才子祝枝山还相熟?”

    孙绪作为“瀛洲才子”,所谓才子相嫉,他对祝枝山的风闻知道得可是不少,清楚这祝枝山声名远扬,往往一篇祭文出炉便会引发轰动,传诵者甚众。

    以祝枝山的学问和年近四十的年岁,居然对一个只有二十出头的后生如此毕恭毕敬,还说要登门拜谢。这足以说明苏通这人不简单。

    苏通脸色有些尴尬:“阁下看我与祝枝山举止,像是相熟?我与沈公子入京城赴考过南京时,曾下了他面子,他或者因此而挂怀。”

    孙绪一听马上就明白了,不由笑道:“原来那两个福建举子,便是苏公子……嗯,和沈公子。”

    祝枝山活了大半辈子,可以说是顺风顺水,只是在沈溪和苏通身上吃过大亏,事情也从南京那边逐渐流传开来。

    初时京城这边并没多少人知晓。可赴京赶考的江南士子平日聚在一起,便会聊些闲话,说一些奇闻异事,不自觉地便会把祝枝山这段典故牵扯上。孙绪因而得知。

    就在三人交谈的时候,两名仆从跑了过来,匆忙中带着兴奋与狂喜:“老爷,老爷,您中了……礼部会试第二名贡士,报喜的人已在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