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171 (第3/4页)
这可真是丢份儿的糗事啊! 读书人讲究“仓廪实则知礼节,衣食足则知荣辱”。 之中的记载:孔圣人上代屡为司礼之官,孔子少即习礼,“为儿嬉戏,常陈俎豆,设礼容。 在古代的宗庙祭祀方面,官方常设太常寺、祠祭署等礼仪衙曹,设立读祝官、赞礼郎、祀丞等礼仪官。 如唐代设立有郊社、太乐、鼓吹、太医、太卜、廪牺六个部门。 等到了明代,则设置太常司,太常司设卿,少卿,丞,典簿、协律郎、博士,赞礼郎。 相传孔子曾“问礼于老聃,学乐于苌弘,学琴于师襄”。 所以读书人讲究的是君子六艺。 之中的:“养国子以道,乃教之六艺:一日五礼,二日六乐,三日五射,四日五御,五日六书,六日九数。“这就是所说的“通五经贯六艺”的“六艺”。 六艺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: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 其中的“乐”,是六乐。六乐:指、、、、、六套乐舞。 古代最早的礼仪性乐舞。 尧时有。 舜时有。 禹时有。 商时有。 周时有。 这都是古代著名的礼仪性乐舞。 周时保存有完整的这六套乐舞,成为六乐,分别在重大的祭祀活动中使用:用于祭祀天神;祭地神;祭四望;祭山川;祭周始祖姜塬;祭祀周代祖先。六乐流传到汉代,只有、二乐。 孔子自称其听过韶乐,大加赞赏,称其乐舞尽善尽美。 但是这些东西里,没有包括情词艳曲啊!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