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341.推广新作物 (第1/4页)
“世子爷,这个王庄的地主要采用的冬小麦和大豆套种,前者八月下旬播种,来年四月末收,收完了立刻抢种大豆,正好在八月中上旬可以收获,至于平时自己使用的菜蔬,则都是种在各家房前屋后及不合适种在豆麦的坡地上。” 听着王庄庄头的介绍,朱由崧问道:“你们这是下田,每年的收成好吗?” 下田肯定是旱田,因此浇灌是件麻烦事情,一旦缺水了,肯定会歉收的,就是农民们勤挑水,勤灌溉,收成也不会很好。 果然,庄头回复道:“夏收的时候一亩地能收六、七斗,大豆会多一点,每亩地八斗。” 明代的一石若以大米计算的话,重量在在92~94公斤左右,若按一石等于十斗来算,下田一亩地能收55.2~64.4公斤,大豆能收73.6~75.2公斤,然后扣除上缴福王府的年贡,大约能剩下三分之二到一半,显然是不够一个人吃一年的,哪怕把豆子都榨了油然后贩卖出去,收获的钱财也是不够一个人嚼谷的,至少得人均五亩,且配些野菜才能不至于饿死。 所以朱由崧考虑了许久,决定道:“今年也就算了,明年夏收之后,暂时不要种植大豆了,王府会派人来指导你们种植两种新的作物,一种叫做番薯,一种叫做洋芋,这两种作物都在天津郊外试种过,种植得宜的话,收获会比较大。” 其实洋芋也就是土豆、马铃薯比较合适在更北的一些地方种植,譬如另一时空中的甘肃、陕北、内蒙和黑龙江等地,但这个时空目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