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0270章 历史教育背后 (第5/7页)
施政观。 老一派的香江殖民地官僚,执政风格就是简单粗暴地统治,只要笼络住香江华人精英,保证英国殖民地的利益就行了,至于民情都是其次。 只是,一九六七年的暴动,给英国佬上了一课,进而意识到了需要改变长久以来的粗糙统治手段。 这就是为什么麦理浩这一任港督难产,选来选去,最后挑中了外交官出身、此前从来没有施政经验的麦理浩,舍弃了骆乐民之类的传统殖民地官僚。 麦理浩上任以来,施政风格确实极具特色,简单来讲就是,和前任迥然不同地加大包括住房、交通、教育等等在内的教育领域的投入。 表面上看,香江民众终于等到了一位“贴心”的港督,日子要好起来了。 但有一点不得不指出,增加香江民生领域所需的资金,哪里来?英国佬肯定不会,也从来不会出,这笔钱还不是香江人自己的! 在高弦看来,英国人的正治手腕向来高明,印巴分治就是一个随手拈来的例子。 看到香江民怨沸腾了,英国便派来了麦理浩送蜜罐,缓和和分化这种势力。 就拿招娣的历史课本来讲,之前港府从来就不重视历史教育,港督麦理浩上任以来,才借着推动教育发展的势头,正经八百的抓起相关工作来。 这里面的奥妙,一般人很难注意到,大致来讲就是,香江历史是否被归入到中国历史之内。 要知道,中华民族的一大凝聚力,就是数千年从未中断、绵延至今的历史传承,这个优势在是世界其它地方都没有,进而也成了对手们千方百计瓦解的主攻方向。 举例子来讲,无论搞特务的明,还是开口闭口奴才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