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0115章 卖面子,谈院线 (第3/5页)
老板是至高无上的帝王,其他人都是打工仔,无权分享影片成功的红利,只能领固定的薪水。 还拿现阶段香江的顶级功夫明星王羽做例子,他初入邵氏时,月薪仅二百港元;后来涨到八百港元,另加每拍一部电影一千二百港元的片酬。 如此算下来,王羽每个月的平均收入,在六千港元左右。 另一方面,王羽为邵氏创下了巨额的票房收入,光是《独臂刀》和《独臂刀王》,每部票房就过百万港元。 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,就算没什么野心的人,也会心态失衡。何况,王羽还是一个不安分的主儿。 针对这个弊端,邹闻怀还在邵氏的时候,便向邵谊夫建议,仿效好莱坞现在流行的分红制度,让大牌导演和演员享受分红,进而稳住人心。 邵谊夫在生意上本来就出名地精打细算,再加上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已经一家独大地没有对手,自然无需担心手下的头牌被挖角,更不愿意多分钱给别人。 实质上,这里面存在着老板和雇员之间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。 邵谊夫的观点是:我发掘了你,捧红了你,没有我,便不会有你;所以,你就应该感恩戴德,俯首贴耳地为恩主效劳一辈子;而我包你更红更紫,衣食无优。 像王羽这些人则会如是想:你捧红了我,我也给你带来了巨额盈利,我们基本两清。我会终身记你的恩,但我不能终身受穷——仅仅满足你所承诺的衣食无忧。更何况,衣食无忧怎么可能,电影是竞争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