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九十二章 有朋自远方来 (三更)  (第1/5页)
    (对清代江苏地理不太了解的朋友,可以参照作品相关中的《苏常战役地理图》。)    *    没有想到的是,这一打听,打听出来两条消息,一是李鸿章的淮军,在太仓州遇到了麻烦,迟迟没有打开局面,二是朝廷准许了李鸿章的一道奏折,调吴熙替淮军帮办军务,身份是兼任“常胜军”的会带一职。    太平军在太仓的守将,是“会王”蔡元隆,曾经随同李秀成,在坂桥一役中围歼官军九千人。他不像谭绍光和伍贵文那样谨慎,而且认为面对的又是淮军,大可以一战。    他的打法亦很灵活,不仅守太仓城,而且派出数支小部队,利用熟悉地形的长处,不断袭扰淮军的侧翼和粮道,更派了三千人的一支偏师,越过北簳山,径直去攻打宝山。宝山当然是打不下的,但因为声势造的足,这一条围魏救赵的计策,也给淮军带来了不小的困扰,一时间手忙脚乱。    另一个麻烦,则是出在军饷上。上海之战,淮军在太仓和嘉定两地,损失都很惨重,因此李鸿章利用间歇的这段时间,又补充编练了不少新勇,特别是替戈登的常胜军,把两个营的编制,扩大到了六个营三千人。再加上要急购各式军械,花费不小,军饷就不免吃紧,这次开拔的队伍里面,就有部分营头,要欠着一到三个月的饷银,而随同淮军行动的绿营,更是早就只发半饷了。    这样一来,士气不免打了折扣,进展得就很缓慢,直到轩军占据昆山六天之后,淮军才算是打到了太仓城下。    至于奏调吴熙兼任常胜军的会带,而且军前赴任,就更是浑不可解。关卓凡心想,难道是为了保证拨付饷银的顺畅么?    “轩帅,我看还不止于此。”刘郇膏皱着眉头说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