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53章 中秋 (第3/5页)
因太学生刘芾等人上疏中有“国嗣未正,事会方殷”之语,触怒官家,丁大全削了为首六人的学籍,并在太学竖碑,严禁太学生妄议国事。 满朝正直之士敢怒而不敢言,因丁大全早已接连排除异己,弹劾他们诽谤君上。 一时间,丁党声势喧天。 是日,六名太学生被流放、分拘他州,出城时诸多文士相送,称他们为“关贤六君子”,分别是刘芾、陈宜中、黄镛、林则祖、曾唯、陈宗。 刘芾身戴枷锁,回首临安城,想到国事艰难,念了一首诗,给这年的中秋佳节添了一缕悲凉。 “中兴遗此老,梦寐亦中原。 泣血两朝事,披肝一万言。 名方登禁掖,身已谪南源。 苦学无寒暑,双趺片石存。” 送行者无不恸哭,直到六君子的身影在官道上渐渐消失,又有人提起了李瑕。 “听说那日伏阙上书李瑕也在场。” “呵,李非瑜是去扳倒贤相的,若非他,丁青皮何以有今日之声焰?” “依附jianian党,破格任官,此子怎可能做出那等词作?必是窃人词作。” “本就是欺世盗名之辈,如何比的上声伯兄?” “泣血两朝事,披肝一万言……唉,朝堂乌烟瘴气,如何是好?” “听说今日清晨,李瑕李非瑜已往西南上任了。” “丁狗走门,巴结来的官,急巴巴的样子,令人作呕……” 忽有人冷笑一声。 “刘声伯虽流放,披肝谏言,振聋发聩;李非瑜已赴蜀,迎危局而上,牧守一方。唯诸君,在此高谈阔论、袖手空谈,非将二人作比较,或赞或贬,皆凭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