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239节 (第6/8页)
上印刷出来。 油印极大地降低了消息传递费用,这些不同政策也由说书先生们一一在台前幕后讲解起来。 在这个信息极为匮乏的年代,村头随便一件家长里短的事情,便能被人嚼上半月,一本的普通的游记,读书人也能在一年内翻看到破旧不堪的程度,能学上二十几本装订书,便能算得上“学富五车”,人们会本能地吸收听到一切知识,甚至会拿纸笔记下,哪怕对他们来说,这种知识并没有什么用处。 一时间,襄阳城的大街小巷都在说起这大会里的不同政策。 工坊主人会对商税的修订充满意见,他们会对着河港的不同商路清理表达期望,然后又对集资办法和收费还贷这种模式心中天人交战。 工人们会担心原料涨价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工钱,工坊搬迁的条例,会担心地租上涨对租房的影响…… 普通农户则打听起了“军户”这种不用交赋税,而是交血税的户籍是个怎么样的要求,考吏编还需要除了毕业文书外的哪种条件。 里正们关心土地的清查,每年开垦的新地是算村里还是算私人的,军户是另外开的军府,这军府又是怎么个升迁…… 氐、鲜卑、羌、山蛮、岛夷这些胡族,就担心起了在中原人的王朝里,他们会不会被冷落不受重用…… 许多胡族甚至主动在朝廷里更改了汉名——其实是想连姓氏也一起改了,但被崔曜劝住,说这些姓影响不大,汉人里复姓和胡人的复姓其实区别不大,取个汉名就可以了。 而南国的反应就更大了。 崔、裴、王这三家当年助力萧君泽继位的家主们都来到了襄阳。 他们在南国也算是位高权重,说自己是奉着萧衍的旨意过来的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