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[历史直播] 第36节 (第1/7页)
他颇有些自得:“看来朕的文采还是不错的。秋风起兮白云飞,草木摇落兮雁南归。写得真是不错,怎么不将整首放上来。” 楚棠,这就是你不会做人了。 中唐。 白居易和元稹经常品读、探讨杜甫的诗,感想也是颇深,闻言便道:“若按后世那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,悲秋只是表面,叹羁旅、伤己身、悲国事才是主调。” 元稹也是点头:“不错,杜工部临老,万般忧愁在心头,秋声说到底只是引子。” 南宋。 罗大经摇头叹息:“万里,地之远也;悲秋,时之惨凄也;作客,羁旅也;常作客,久旅也;百年,暮齿也;多病,衰疾也;台,高迥处也;独登台,无亲朋也。短短十四字有八重悲苦,直让人不忍卒读啊!” 家人耳濡目染,也能解诗,罗大经又解释得这样详细,众人一咂摸,再看水镜上的诗,也是纷纷摇头,太苦了,不忍看。 太极宫。 李世民问长孙皇后:“观音婢觉得,这两句是在说什么?” 长孙皇后是女子,感受本就更为纤细,轻叹一声道:“从诗里来看,杜甫应是客居,又年老多病,应是为自己感到悲哀吧!” 李世民不置可否,道:“起初那一首《望岳》是何等气魄,意气风发,听水镜说杜甫也是京兆杜氏的公子,五陵年少,他既有才华,怎的竟没有科考做官,依他的才学家世,怎么会落魄至此?” 他心里有些忧虑,他想起前面讲到的李白,因为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,晚年又陷入安史之乱的动荡,杜甫与李白是好友,那他的境遇,是否也与那安史之乱相关? 【大家看,“万里”。很明显是从前面的“无边”、“不尽”生发而来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