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271节 (第4/6页)
导演的争抢由来已久,尤其是千禧年后就越发如此。 谁都想要吸纳新鲜血液,谁都想要提高参赛片质量。 若非如此,迪特-科斯里克也不会在2002年创办天才训练营广泛地寻找新人导演了。 更何况这次挖的还是戛纳的墙脚,迪特自然更加心动了。 毕竟一个和导演关系不大的戛纳影后,又怎么能比得上柏林电影节最高荣誉金熊奖呢? 不得不说,哈维不愧是最擅长和白种老年人打交道的存在,总是能一击必中! 当然了,迪特的想法只是打破平衡的其中一个砝码而已。 其实这届的评委会对《时间规划局》这部片子本来就挺看好的。 因为本届柏林电影节的参赛片本就质量平平。 虽然这些电影放在各自国家都属于中上水平的作品了,但是和往年的柏林电影节相比却只能算是电影小年! 故此评委会对于《时间规划局》的最大争议在于给什么奖。 本来个别评委认为给一个影帝就够了,反正江哲是自编自导自演的,一尊柏林影帝奖杯也足够表彰导演了。 但是迪特的建议让金熊奖的天平最终还是倒向了江哲。 毕竟用六尊银熊奖表彰《一次别离》就已经够,实在没必要再搭上一个金熊奖。 一来这么做并不符合国际电影节的授奖原则,二来给予多项单项奖,无异于浪费。 如果当真将金熊奖、影帝、影后这三项重量级奖项都给了《一次别离》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